
三河市的通报,姗姗来迟。

通报很短,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问题基本属实。
2、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
3、全面整改。
4、对相关责任人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
至于其他什么 " 深刻反思 "、" 健全长效机制 "、" 零容忍 "、" 坚决维护 ",你就当是套话,千万别当真。
但憋了一个多星期,最后就搞出这么一个如此粗陋简单的通报,加上标题和标点符号,总共才 173 个字,我可没看出来他们的决心。
这个通报最起码没有解释人们心中的很多疑惑:
红黑蓝,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非要禁用这三种颜色?
这么匪夷所思的禁令,到底是谁拍板的?谁要为此负责?
如此大规模的改招牌颜色,到底是城管层面的问题,还是更高层次的问题?
有没有文件?如果有,如此离谱的文件,是如何通过的?如果没有,那又是如何被坚定不移地贯彻的?
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事件?只是简单的 " 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 " 吗?就没有侵害和破坏点别的东西吗?
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那负责人姓甚名谁?涉嫌哪些具体的法律条款?又该如何 " 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 "?
以上问题,只字不提,事实未明,责任不清,怎么能 " 深刻反思 "?" 汲取 " 什么 " 教训 "?又 " 健全 " 哪门子的 " 长效机制 "?
逗着玩呢?
央媒疾呼 " 需给公众一个交代 ",难道就是这样交代的吗?
这个通报,都不如三河市市监局负责人在跟市场商户的现场谈话中说得清楚:
因为咱们三河这个形象啊,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咱们这个都市化程度是比较高的,不能把市场变成农村大集。
按书记的要求,东山、中水、西城,咱们打造的是学院风和国际化,不允许有红底的(招牌)。红代表一个火,人到里边啊,就比较亢奋,广告牌弄红了,大家伙上你这里就有一种烦躁的感觉。所以去红去蓝,蓝色太俗,所以你要暗色调。咱们在今后设置牌匾时,一定要改正

红色太燥,蓝色太俗,虽然脑回路清奇,满嘴跑火车,但人家说了,这是书记的要求,最起码这位负责人还有沟通的意愿和努力。
而这份通报,甚至连直面事实,和大众沟通的意愿,也没有了。
所以,看完这份通报,我不相信他们会真正在法律的框架体系内,严肃而公正地处理此事。
不过是不具姓名的某个人 " 免职 " 了而已,然后呢?
所以,我很悲观地认为,类似的事件,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上演,只是三河市会暂时消停一会,但不代表其他地方不会再出幺蛾子。
要知道,就算是在河北省,三河市也不是第一个跟招牌较上劲的地方。
最后多说一句,有自媒体说 " 三河牌匾的事不大,但反映出来的是民生大事 ",我完全无法认同。
这绝不是小事,也绝不只关系到民生。
这是一件天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