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好手艺?材美、工巧、器韵、时宜

六国化工 游戏 2025-04-22 5 0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近日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展览中展陈的110件(套)作品涵盖琢玉、雕镌、金工、髹饰、陶埏、织绣、编结、画绘等工艺美术门类,据悉,本届中国好手艺展秉持的“材美、工巧、器韵、时宜”标准。

据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建设新时代手工艺创作体系,每两年推出一届“中国好手艺展”,自2017年首届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本届中国好手艺展经组委会组织手艺人自荐、专家推荐、专家初评、专家终评等环节,遴选并展出110件(套)精品作品,让观众在欣赏这些技艺精湛的展品的同时,了解每件展品应用材料的天然之美、运用技艺的工巧之美、别具匠心的器韵之美。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中,一件兰全盛的《憧憬》为白瓷作品,艺术家以精巧、细腻的雕工和流畅、圆润的线条结合细如凝脂的德化白瓷,塑造了一位身着中式衣裙、倚栏远眺的现代女性形象。德化白瓷莹润通透的质感,可以类比于中国女性“肤如凝脂”的肌肤之美。

展览现场

一套“皮壶”,是艺术家王光永作品,这系列紫砂壶采用泥片镶接成型法,用紫砂陶模仿皮质的效果。艺术家延续着唐代以陶瓷模仿皮囊壶制作、清代以陶瓷模仿其他物料的造物传统,打破常规思维,寻求跨界之美的新突破。

展览现场

一套《竹林七贤》,是艺术家张彩凤的作品。该作品以简洁的陶泥片成型与印花模戳印相结合的手法,塑作出“竹林七贤”的形象。其衣袍上戳印的海浪纹、席纹、团花纹、旋涡纹等纹样,也传达出七位贤士特立独行、潇洒飘逸、思想隽永、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展览现场

织绣品中,一件毕红的《京绣碧泓云想富贵长天锦绣雀裘》采用传统京绣技艺创作的现代服饰作品,融合了孔雀、牡丹、云纹等吉祥元素,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展览现场

《虎食人卣》是一件湘绣艺术作品,作者们以中国商代晚期青铜器珍品《虎食人卣》为原型,运用掺针、混针、散套针、齐针等传统针法,结合虾青、麻灰、瓦灰兰、黄油绿等色相以及逾百种色阶的绣线,精细地复现了古青铜器的朴素质感与虚实相生的艺术韵味。

展览现场

金工类作品中的《清韵》,造型简洁、线条流畅,相互之间既有对比又有映衬,色彩的运用清新明快,烘托主题。

展览现场

《同气连枝》花丝果盘以花丝工艺和银蓝工艺结合制作而成。装饰的荷花图案以银蓝工艺制作,借鉴了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以金之华丽、银蓝的素雅相互映衬。中间的荷花图案被花丝围成的荷叶衬托在中心,取“荷”与“和”同音。

展览现场

雕刻类作品中,《三星堆印象》的创意设计融合了远古文明的玉文化与青铜文化,以史前代表性的玉器作为视线焦点,与青铜人像合抱座托严丝合缝地装配在一起。青铜雕塑的高古气息,增强了神秘感和威仪感。翡翠的水润灵动与青铜的沉稳古朴形成反差却又相互映衬,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

展览现场

《水生世界·逸》的创意受到敦煌飞天飘逸舞姿的启发。水母灵动的身姿、岫玉冰透的质感,展示了天作之美的材料生命力与手作艺术的创造力,生动讲述了空间流动与生命意味融合的故事。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发布仪式上,嘉宾学者们也就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这一话题进行了分享。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周南介绍,我国的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到现在,材料还是占据主要地位,“比如白玉、红木相对来说受到市场青睐。”周南以上海两大较为出名的艺术博览会——ART021艺术博览会和西岸艺术博览会为例谈道,“这两大展览当然是以美术家、艺术家为主,工艺美术参加得很少。我却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采用工艺的手段,包括纸艺、木艺、金属工艺进行创作。我们常说工艺美术,工艺在前,美术在后,我觉得我们缺的不是工艺,缺的是美术。”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荣红谈道,“大部分人印象里面,传统工艺的东西可看可赏,但是它和我们日常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比较遥远。这段距离怎么尽可能拉近,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管怎么样,传统工艺在今天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和非常好的生命力。但是如何让它真正跟老百姓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关联,也是大家必须要去研究和思考的一个课题。”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