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是贵州省竹资源第一大县,有 " 中国竹都 " 之称。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遏制耕地 " 非农化 "、防止 " 非粮化 " 要求,赤水市从 2023 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但前不久,赤水市多位村民反映称,有不少整改地块已撂荒闲置," 整改复耕 " 流于形式。(4 月 21 日央视新闻)
整改复耕是为了遏制土地 " 非农化 "" 非粮化 " 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在赤水,一些土地被砍掉了竹林,却又长出了新竹;一些土地缺乏水源、道路不通,整改后也撂荒。与这种完全 " 落空 " 的整改行动对应的是巨大的整改成本打水漂。当地乡镇干部介绍:" 整改一亩地大概需要 1600-2000 元的成本才能够做得下来。如果还要完善水利、通机耕道,投入的经费会更大。" 很显然,这样的整改复耕实际变成了一场形式主义狂欢,不仅未能实现复耕,还给农民带来折腾,且浪费了不菲的整改经费。

如此百害而无一利的形式主义之风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据介绍,整改任务多在当年 11 月左右下达,次年 1 月就要完成,否则就可能面临追责风险。这或是一些地方不顾实际情况推行 " 一刀切 " 整改的客观背景。据此,需要追问的是,整改任务到底是如何确定的?像有些地方受自然、交通等条件影响,可实际耕作的土地本就相对有限,再加之劳动力流失,一些耕地即便整改后也未必能实现复耕目的。那么要让整改任务和指标科学化,就应把这些现实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否则,指标和任务本身与现实形成 " 脱节 ",就必然容易催生形式主义。
在执行环节,一些地方工作方式的粗暴,同样值得反思。像有的所谓整改只是把地面上的竹子砍了,但竹根没有铲掉,后续是否复耕并无监管或配套措施,这明显加大了 " 烂尾 " 概率;还有的是政策下来三天内必须完成,基本上是强制性的。如此一来,整改也就变成了一阵风的机械行动,其目的是服务于完成考核,而不是 " 复耕 " 及其实际产出。有村民反映,一些家庭每年仅靠砍竹子或卖竹笋,能有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收入,但配合整改之后,复耕没实现,利益受到了损害。
说到底,整改复耕的目的,是要在适合的耕地上种植适合的作物,最终实现粮食产出和村民收益的双赢。无论是不顾地方自然条件、劳动力的一阵风 " 瞎整改 ",还是背离村民利益的 " 乱整改 ",都与整改复耕的根本目的相悖逆。这样的形式主义之风,必须刹住。
实际上,这方面并不缺乏政策红线。2023 年,自然资源部关于在经济发展用地要素保障工作中严守底线的通知中就明确,实施复垦复耕,要做到既依法依规,又合情合理,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经济补偿,要留出一定过渡期,给农户和经营者合理准备时间。严禁不顾农民意愿,在未与农户或经营者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强制复垦复耕;严禁采取硬性摊派任务、规定时限的方式,强行统一复垦复耕;严禁简单粗暴、不讲究方法等各类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复垦复耕行为,坚决防止 " 简单化 "" 一刀切 "。
但让这些红线真正产生实际的约束力,还需要加强整改工作的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并加大对乱作为的追责。同时,也要呼吁对整改复耕有更多的全盘谋划。一方面,相关指标的制定,理应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充分考察土地有无耕种条件,并树立结果导向,不能为了整改而整改;另一方面,也要多些配套支持,如在赤水,当地能否挖掘竹子产业,以此给村民增收,并缓解劳动力流失?
文丨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