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建设的“星链”进展如何?
4月2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2025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采访中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建设的低轨卫星星座——千帆星座已完成五个批次的组网卫星发射,全面进入常态化发射组网阶段。今年1月起,千帆星座建设运营方、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地区分别面向智慧海洋、智慧农业场景开展了商业应用测试,标志着千帆星座的商业应用示范元年正式开启。
千帆星座的国际业务也在推进。在当日的“中国航天日”活动上,垣信卫星与泰国国家电信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通过千帆星座低轨卫星宽带网络服务能力,提升泰国偏远区域的卫星通信能力、共同开拓卫星宽带网络市场应用、培育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共同开发低轨卫星新商业模式。
三期规划超过1.5万颗卫星
据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陆犇介绍,千帆星座是由上万颗卫星构成的低轨卫星星座,采用全频段、多层多轨道星座设计,核心技术及产业链全部自主可控,在轨卫星均为平板式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在低轨道运行具有成本低、功耗低、覆盖广等优势,结合垣信卫星的地面测控站、信关站网络以及终端产品,星座于2025年陆续开展业务性能测试试验与服务功能应用商业示范,为全球用户提供低延时、高速率、高可靠性的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

2024年8月6日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发射。(垣信卫星供图)
作为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千帆星座一期部署648颗卫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二期部署1296颗卫星,提供全球网络覆盖;三期规划超过1.5万颗卫星,提供多元业务融合服务。其首批组网卫星于2024年8月6日成功发射,第五批组网卫星今年3月12日以“一箭18星”的方式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截至目前已完成了五个批次的组网卫星发射,在轨卫星数量增至90颗,正在开展卫星(宽带)网络业务性能测试试验与服务功能应用示范。
陆犇表示,千帆星座的组网卫星发射均为“一箭18星”,证明我国平板式卫星堆叠“一箭多星”发射技术已经成熟。这项技术将卫星设计成平板式构型,使多颗卫星可以像平板电脑一样一层层堆叠起来,从而大幅节约运载火箭的内部空间,支撑大批量卫星的高频发射。未来千帆星座建设完成后,将面向全球市场、以商业化方式运营,集低轨宽带、手机直连、VDES(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等应用功能于一体,解决沙漠、海洋、戈壁、高空、山区等地面通信网络无法覆盖或断续覆盖的互联网接入问题,为交通运输、新能源、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应急救灾、低空经济等领域赋能,推动全球6G通信技术发展。

“中国航天日”科普展示活动上海地方展区展出的千帆星座模型。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摄
首创一箭18星堆叠发射分离关键技术
澎湃新闻记者在航天日上采访了解到,作为千帆星座计划的核心卫星制造承载单位和首家总部设立在上海的规模化商业整星企业,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也在深度参与上海“商业航天战略”中“上海星”的使命落地。
格思航天副总经理文枚金告诉记者,该公司首座工厂——G60卫星数字工厂已于2023年12月投产,引入航空及汽车工业的柔性智能化产线理念,采用脉动式生产节拍,目前年产能达300颗卫星,后续满产状态下年产能可达600颗卫星,去年全年公司完成了54颗卫星的生产任务。
文枚金透露,今年3月25日,格思航天二期工厂项目在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作为全市10个重点项目之一正式签约落地松江区,计划投资超10亿元建设吨级卫星脉动生产线,设计产能可支撑每年600颗500公斤级卫星、每年150颗吨级卫星。新工厂将主要针对公司后续推出的大尺度手机直连卫星,进一步填补国内吨级卫星批量生产能力、吨级卫星堆叠试验能力、手机直连卫星系统级测试能力以及大尺寸太阳翼总装及验证能力。
“我们的主要产品包括低成本高性能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商业卫星,独家首创一箭18星堆叠发射分离关键技术,并通过两次发射优化改进后,产品技术状态稳定,具备最终向一箭18星的成熟应用以及一箭36星的拓展应用方向发展,可满足千帆星座组网任务需要。”文枚金透露,格思航天2022年协同联合体取得千帆星座超600颗组网卫星订单,订单额约45亿元人民币,并已成功发射两批次共计36颗卫星,近期将发射第三批次18颗卫星,2025年预计将完成超200颗千帆星座一代卫星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