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半生》:人生下半场,也有活力重启的可能

*ST金化 健美 2025-04-25 1 0

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目前已超3亿,老年群体的生活状态、情感需求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议题。近日,一部聚焦于老年群体情感世界的影视剧《我的后半生》播出,镜头对准老年婚恋之余,也兼及老年人家庭关系、殡葬观念等社会话题。

从小说到影视剧

《我的后半生》改编自王蒙的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剧中,张国立饰演的沈卓然是已退休的文学系教授,儿女双全、三代同堂,发妻去世后他在老友的鼓励下开启了相亲之旅。

《我的后半生》剧照

《奇葩奇葩处处哀》出版于十年前。王蒙称这是一部“泪尽则喜”的作品。

原作中写了六位女性,分别是主人公年少时暗恋的老师那蔚阗、结发妻子淑珍以及在淑珍去世后出现在他生活里的另外四位女性连亦怜、聂娟娟、吕媛和乐水珊。她们面貌各异,比如连亦怜,集大厨、保健员、护士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却因为房产问题与沈卓然分道扬镳;知识型女性聂娟娟与沈卓然非常投契,但两个人一起吃的第一顿饭,她只吃了三个馄饨,还说“吃完了我差点撑死”……

此前的访谈中,王蒙表示:“新作中的女性角色有许多‘奇葩’乐事,但她们的‘奇’都是生活中的困难、压抑、不幸或性格中的与众不同造成的……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觉得这个哀的意思是人生的困顿、不幸,但是我也觉得不管碰到什么困顿,她们都在打起精神,为自己的晚年做奋斗。我没有往悲催里写,相反让你看了觉得很有趣,我觉得这就是哀中有美梦,美梦中也有悲哀。从文学来说,我对幽默下过一个定义:泪尽则喜。”

4月22日,《我的后半生》研讨会在京举办,已经年过九旬的王蒙通过视频发言分享了自己的“观后感”:“我的原著《奇葩奇葩处处哀》好比是它的源头,是个树根。电视剧在原著上大大地有所发挥,增补,成为满树的繁花。当然,电视剧和文学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轨道上的车,它各有特色。《我的后半生》这个电视剧的人间性、烟火性、戏剧性、趣味性、社会性和辩论,热烈,张力,都有很大的发展。这是一个令人很高兴的事情。当然,它和原著也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我认为这可以各行其是,互不干扰,相得益彰。”

《我的后半生》剧照

《我的后半生》编剧蓝小汐谈道,小说原著以退休教授沈卓然谈恋爱为主线,一层层剥开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加减法,把每一个人物的前世今生想清楚,把他们的行为动因理通顺,把人物关系交织起来,甚至把每个人的小心思都想清楚。”

“做剧第一天,我们就达成共识,生老病死不可避免,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种更豁达,更轻松的表达。在大量的观察和积累中,渐渐诞生了热心实在的孙宝琴、我见犹怜的连菲怜,超凡脱俗的聂娟娟、看似潇洒却刻着伤痕的乐水珊,以及一直在成长的沈卓然。”蓝小汐谈道。

老年并不是生活的尾声

研讨会上,剧中女性角色的饰演者也进行了分享。

“孙宝琴”饰演者许娣谈道,自己最初担心当下的环境中老年题材是否能被关注、聚焦于年轻人故事的当下,还有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表达吗?

许娣饰演的孙宝琴是主人公的亲家、一位退休在家的普通母亲,“她生于市井,性格直率,说话不加修饰,有着我们身边熟悉的婆婆妈妈的身影,热心,叨唠,有些咋呼,做事风风火火,甚至有些没有边界。但是这种不加掩饰的表达构成了她独有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气息。孙宝琴没有经历过大的情感波折,她始终单纯热情,甚至有时候会冒出一点没有恶意的小鸡贼。”

《我的后半生》剧照

谈到饰演这个角色,许娣说:“这次的创作也是一次多维度的探索,表演中我特别珍惜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比如孙宝琴在老苟的葬礼上选择下跪,这一个跪就是她的顿悟和反思,她觉得自己看人看事可能是不准的。比如孙宝琴在车上把聂娟娟的脚捧在怀里,也是我苦思冥想设计出来的。因为剧本给我的是拿丝巾盖在脚上,我觉得要直接用肢体语言的温度去传递感情的温度,体现女性之间的温情的互助。”

许娣

关于《我的后半生》要传达的内容,许娣说:“它聚焦于当下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银发的命题,我们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老年并不是生活的尾声,而是人生下半场的开始,有另外一种活力重启的可能性。”

她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故事:“《奇葩奇葩处处哀》是王蒙老师的老伴去世以后,他的个人经历,小说创作有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我感觉应该有两位是真实发生过的,因为小说里写得很细节。我还读过一本书叫《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书中讲爸爸在妈妈去世以后找了一个30多岁的乌克兰辣妹谈恋爱的故事。我的视角被打开了,我觉得我们不一定找一个老人和四个女朋友的故事,完全可以加子女线,再加孙辈的线,把它做成一个完整的家庭剧。”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