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国内的外贸行业由过去几年处于 " 风口 " 行业的无限风光,骤然遇上了一场飓风。
飓风当中,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
特朗普发动关税大战目前没有缓和的迹象,不过透过其疯狂且多变的宣示,可以看到其理性的一面,那就是他试图从根源上解决美国对其全球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中国的长期巨额贸易逆差问题,进而建立起一定的贸易壁垒而想要制造业回流,重建自己的完整工业体系。
至于关税大战能否真正实现发动者的终极目标以及贸易战对全球经济及投资市场有何重大影响等宏观的探讨文章,已经汗牛充栋。笔者拟换一个角度,从近期本人对外贸从业者的访谈得到的体会来进一步陈述。
与 2018 年贸易战相比,本次关税战有何异同?
本次关税战,和 2018 年贸易战相比,国内似乎情绪更加稳定且乐观,特别是资本市场,得益于 " 国家队 " 每天近千亿的各类指数 ETF 净申购,上证指数走出罕见的 " 九连阳 "。
那么,是否形势真的比那时候更乐观些了?
乐观者们表示,根据多个来源数据分析,中国对美国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占比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例如,2024 年对美出口占比持续下降,中国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 14.6%,较 2002 年峰值(21.5%)下降了 6.9 个百分点,创下自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以来的最低水平。
经过六年贸易摩擦,中国对美贸易依赖显著降低,且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全年来看,2024 年中国对美出口额估算为 5246.56 亿美元。中国积极拓展其他市场以对冲对美的依赖。
例如,2024 年对东盟出口额达 5865.24 亿美元(占比 16%),超过美国成为最大出口目的地;对欧盟出口占比 14.5%,对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也超过 10%。
通过 " 一带一路 " 倡议和区域贸易协定(如 RCEP),中国对共建国家的出口占比已接近外贸总额的 50%,进一步分散了风险 ……
实际上,2024 年中国对美出口占比降至历史低位,显示出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多元化策略初见成效。但短期内美国仍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且目前面临更严峻的关税和政策挑战。
中国通过转口贸易间接到美国的出口规模难以精确统计,但可通过以下信息综合分析其现状及趋势:
1. 转口贸易的主要路径
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越南、马来西亚)是中国转口贸易的核心枢纽。2019 年中美贸易战期间,越南对美出口的机械、电子产品等商品中,约 20% 源于中国转口贸易(如零部件经越南组装后出口美国),估算金额约为 138.6 亿美元。其后越南对美出口额逐年扩大,其中电子和机械类商品占比超 60%,表明中国转口贸易的贡献可能进一步扩大。
中国通过墨西哥的间接出口主要涉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等。例如,中国企业在墨西哥设厂组装产品,关键零部件仍从中国进口,最终以 " 墨西哥制造 " 名义出口美国。

2. 美国对转口贸易的限制
转口贸易虽能短期规避关税,但依赖政策漏洞和第三国合作,存在合规性争议和供应链稳定性风险。过去几年,美国已加强对原产地规则的审查,例如修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要求汽车零部件必须 65% 产自北美才能免税,以限制中国供应链的间接出口。
本次关税大战,美国除了对中国直接多次增加关税外,于当地时间 4 月 2 日,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 " 对等关税 " 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 10% 的 " 最低基准关税 ",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例如,对欧盟实施 20% 的对等关税,对巴西、英国实施 10% 的对等关税,对瑞士实施 31% 的对等关税,对印度实施 26% 的对等关税,对韩国实施 25% 的对等关税,对日本实施 24% 的对等关税,对印尼实施 32% 的对等关税,对泰国实施 36% 的对等关税等等,尽管其后,又宣布 " 对等关税 " 暂缓 90 天,以便与主要贸易伙伴谈判。无论如何,转口贸易在这一次恐怕会被限制得难以走得通了。
根据综合估计,当前中国通过转口贸易间接到美国的出口规模可能在 500~800 亿美元区间,占对美直接出口的 10%~20%。尽管缺乏官方精确数据,但越南、墨西哥等国的贸易增长与供应链调整表明,转口贸易已成为中国应对关税壁垒的重要策略,但其长期可持续性仍需关注地缘政治与规则变动的影响。
3. " 免税小包裹 " 神器失效
2018 年的关税大战中,国内外贸行业除了通过转口贸易的 " 明修栈道 " 绕过关税壁垒以外,还通过 " 小包裹豁免 " 的通道让出口商品大军 " 暗度陈仓 ",最终把美国的关税壁垒化解于无形。
以美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为代表,其过去几年业务迅猛发展,2024 年第三方卖家销售额预计达 3250 亿美元,据估算,亚马逊上的第三方卖家近 70% 来自中国,成为亚马逊最大的卖家群体。
这些中国卖家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份。除了亚马逊外,新兴平台如 Temu 和 TikTok Shop 也在快速崛起。
电商卖家们开始时主要走小包裹通道,自 2016 年美国将免税限额从 200 美元提升至 800 美元后,小额包裹数量激增。美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 财年通过 " 小额豁免 " 渠道进入美国的包裹总量约为 14 亿件,这些包裹中大部分来自中国,主要涉及跨境电商平台 Temu、Shein 等企业的直邮商品。
假设保守估计这些小包裹每个均值 100 美元,那么 14 亿个就意味着 1400 亿的商品 " 暗度陈仓 " 成功进入了美国。
2025 年 5 月 2 日起,美国正式取消对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 800 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税待遇,改为征收 30% 的关税或每件 25 美元(后续上调至 50 美元)的固定费用。这一调整直接导致中国跨境小包裹出口成本大幅上升。服务商们预期小包裹接下来几个月发货量减少 60%。
总而言之,国内的外贸行业这次面临的挑战比 2018 年显然是大得多了。

国内贸易行业的近期应对策略
根据走访不同出口卖家所得到的反馈,体现如下——
1. 传统的 B2B 卖家受冲击最大
物流服务商告诉我们,估计集装箱整柜发货在 " 关税大战 " 打响一周内下降了 30%~40%。关税大战对传统外贸的影响可见一斑。因为,传统的 B2B 贸易交易中,特别是汽车、高端设备等面对的高额关税难以优化,产品也不可能做到化整为零,因此目前多采取静止观望态度。
2. 电商卖家们八仙过海显神通
美国市场对消费品的需求是刚性的,而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不可替代。B2B 供给缺口就需要电商平台上的中国卖家来填补。
在走访过程中,一家华东地区的成规模的头部家具出口卖家告诉我们,他们在年前就已经预见到可能有新一轮贸易战的爆发,因此早就在位于美国的仓储备足了 3 个月以上的存货,预计能撑几个月没问题。
他们在东南亚也有充分布局,未来一段时间,会一方面通过东南亚发货美国,另一方面则积极开通欧洲市场来实现风险分散。
另一家位于华南地区的汽车电子配件卖家则告诉我们,关税是高了很多,但货总是要发的,不然市场份额就被竞争对手占了。我问他如何应对突然大幅增加的成本,他说,现在他每天都蹲在工厂里面,盯着每一个生产环节来降本增效。
一家专门为电商提供广告创意设计与运营的服务商告诉我们,他们这两周的业务量并没有明显减少,这意味着,国内的电商卖家们面对高关税的冲击依然积极运营。
而走访下来发现,无论是大卖家、还是中小卖家,没有一家认为会因为关税壁垒而放弃美国市场。
大电商卖家们已经在全球开厂、开主体的,充分利用 " 对等关税 " 暂停 90 日的窗口继续用这些海外主体往美国发货,以规避中美之间的高关税。
中小卖家则多为了不让自己的市场份额被占而继续通过各种方法把货发往美国,综合物流成本上升目前据说是在可接受范围,最终关税由哪一方承担?是美国消费者?中国卖家?电商平台?还是中间服务商?目前还在各方的博弈当中。
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关税大战前有足够的前瞻性在美国建立了海外仓并大量备货的卖家们这次成了相对的赢家,他们在美国的货物不受这次成本大幅涨价的影响,反而可以择机涨价而获取短期的更丰厚的利润。

长期而言外贸行业路在何方?
从宏观上看,我比较乐观地认为,贸易战终将缓和,中美双方最终会谈成一个相对靠谱的税率(比如 50% 以下)让双方的贸易继续,因为,美国政府的核心诉求并不是打击其国内消费品,只是希望改变长期的贸易逆差并引导核心制造业回流。
而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之强是在全球范围无法被取代的。对中国卖家而言,美国依然毋庸置疑地是最重要的市场,中国庞大的产能,也需要来自美国市场的需求来消化。供应与需求就明摆在那里,不是关税壁垒能挡得住的。
从微观上看,尽管双方贸易战继续,但美国各级政府部门执行力弱、执行意愿不够,例如,海关效率低、资源不足、主要海关(加州、纽约)所在地是民主党阵营而不愿严格执行 …… 而美国受通胀上升、中期选举等压力,有可能最终以各种品类的特殊豁免或接受海关形式合规(海关和清关行在合规压力线上形成默契)等方式来实际上消解关税壁垒。
实际上,2018 年的那一次,美国费尽心机建起来的关税壁垒,就最终被聪明的中国卖家们以上文所述的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而成功化解,还顺带建立起了跨境电商这一国内风口行业。
至于这一轮最终结局会如何?我也倾向于相信有乐观的结果。对于外贸行业而言,只要不停地探索,路总是在脚下的。
总体上看,大型的外贸卖家,特别是电商卖家,因为率先完成主体和贸易合规的全球化布局,面对这一轮冲击暂时可控。
然而,一些应对能力弱、应变不及时的中小卖家、小包裹卖家或许将要出局,只留下合规、利润和产品力足够的卖家。
其实,无论是外贸经营,还是投资理财,要做到面对各种冲击而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做到 " 结硬寨,打呆仗 "。
坚持不断把自己做得扎实,才能行稳而致远。
—— · END · ——